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回复: 0

【唐诗】【怀古】12杜牧《题乌江亭》|项羽到底该不该渡江 ...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7 17: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在今天的安徽乌江浦,传说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楚汉相争最后关头,项羽被困垓下,在四面楚歌中带着仅存的八百多骑兵突围,一路斩将夺旗,到乌江岸边时,只剩二十多人。
乌江亭长早早准备好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毕竟幅员千里,人口几十万,您回到江东足以称王。这里只有我有船,您只要上了船,就算汉军追来也无法渡江。
项羽一笑,拒绝道:这是上天亡我,何必渡江。当初我带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如今我只身回到江东,就算江东父老对我有感情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就算他们什么都不说,我也抹不去心里的愧疚。
以上这段话写在“史记~项羽本纪”,最后项羽带着二十几名弟兄与汉军短兵相接,自刎而死。这一段惨烈的历史让后人反复写诗吟咏,不同时局,不同境遇,解读不同
1

杜牧的这首“题乌江亭”含义简单明确,完全没有王士祯提倡的诗的神韵。
在杜牧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总会受偶然性的影响。既然如此,堂堂男儿,就不该计较一时一地的胜败得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包羞忍耻,何况后方还有根据地,还有那么多的青年才俊。只要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渡江,将来就可以卷土重来,一洗垓下耻辱。创业这种大事,需要的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2

然而如果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相左的意见了。
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正因为不肯渡江,有铮铮铁骨在,才成了令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如果他渡了江,就不在值得尊重了。
两种解释貌似都有道理。项羽过不过江,成了一个经典的道德困境。
如果换作是刘邦,会不会过江呢?答案是肯定的。
他不但会过江,还会把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全部抛弃在岸上,只求小船飞驶,逃命能快些。这事刘邦还真干过,在逃命时为了给车子减重,三番五次把亲生的一对小儿女推下车,幸亏驾车的看不惯,硬停车抱上孩子,才保住幼子。所以:目的和手段哪个更重要?如果只能二选一,你会做个高贵的失败者?还是一个不要脸的成功者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即便嘴上说手段重要,心里也会倾向于目的。即便嘴上说不介意高贵地失败,心里还是羡慕那些凭着卑鄙伎俩赢得成功的人,反正成功之后总有足够的能力把自己的黑洗白。
3

所以,不同的人,发表不同的论断,做不同的决定,都不能只看结论本身。
楚汉相争,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刘备是平民出身,经过公务员考试入职做秦朝的基层干部,以流氓无赖闻名乡里。
当两个人刀锋相见,输赢的关键就变成了人品相争,谁的人品差,底线低,谁的赢面就大。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刘邦从来不在乎撕毁盟约,背信弃义,也不在乎妻儿父母,出生入死的战友,待人接物也缺乏基本的尊重和礼数。
你也许不能理解这样一位领袖怎能赢得支持,取得成功。但很多时候无赖嘴脸自带着一种领袖魅力。封官许愿给好处时,从来不含糊。一旦局面稳定,好处可以慢慢夺回来。今天国际风云变化,你随处可见这样的身影。
刘邦对秦朝没有深仇大恨,他甚至是这个新王朝的既得利益者,他的目的比项羽单纯,心里只有创业一个目标。目标既然单一,所有手段就为了这个目标服务,对秦朝没有仇恨,做决策就不容易被感情蒙蔽。
项羽却不同,背负家仇国恨,颠覆秦朝既是创业,也是复仇。当两个目标冲突时,怎样抉择才是正确往往说不清楚,也就容易顾此失彼。
复仇是为了义,创业是为了利。对项羽来说复仇是高尚的事业,创业只是副产品。而刘邦,创业才是唯一目的,复仇只是跟着大家喊的一句口号而已。
项羽既然完成了覆灭秦朝的大业,义的目的已经达到,楚汉相争无非是利益之争,不足以在一颗高贵的心灵里激发出百折不挠的耐受力。在乌江岸边保持尊严的战死,也不算什么不能接受的结局。所以古往今来,诗人对项羽总是更多地寄予同情,而对刘邦总是挖苦居多。
4

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杜牧的翻案有着当代史视角下的理由。当时唐朝已经因为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变得不大稳固,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中央朝廷的任何一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对自己的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华自负的杜牧,自然看重百折不挠的精神。
同样,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也是为时事而发,南宋和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仓皇南渡,宁死不过江东的项羽就尤其显得高大,也反衬出宋朝君臣的格外猥琐。
明末清初,张煌言写过一首“过乌江”,作为反清复明的义士,接连败北,产生出刻骨的绝望。他追问自己,项羽旗下的战士真思念家乡么?沦陷在清朝统治下的大明子民真怀念明朝么?项羽就算渡过乌江,还有江东子弟愿意追随他么?就像自己打起反清复明的义旗,竟然没有几个人追随自己。
结尾

高贵的操守只存在于遥远的历史和古代圣贤留下的书本里。那些熟读历史书和圣贤书的当代精英,早已经在心底深处主动发生了知与行的分裂,他们的选择也往往充满利已色彩。

注意:本文非原创,是《唐逸-唐诗50首》的学习笔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10-12 05:17 , Processed in 0.1083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