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回复: 0

中传文史哲初试必看—中国古代文学年代整理帖(三)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14 22: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hr/>隋唐五代文学

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建立唐朝。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散体文终于取代骈文占据文坛,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唐代出现了一些新文体。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的传播,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
<hr/>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

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来很高的评价。
杜审言与 “沈宋”杜审言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杨炯,使五律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律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这篇序言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但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的将抽象思维附着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孟浩然及其他山水诗人
1、孟浩然诗。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是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其他山水诗人。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仪、常建等。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一、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二、王瀚、崔颢、李颀
1、王瀚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唐代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其代表作《凉州词》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词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
2、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名作为怀古思乡融为一体的《黄鹤楼》。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3、李颀诗风秀丽而气格雄浑,以边塞诗著称,长于律诗和七言歌行,代表作为《古从军行》,唱响了反战的声音,风格苍凉悲壮。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一、高适:
1、高适的生平。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2、高适的诗歌创作。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
二、岑参:
1、岑参早岁陷孤贫,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名世。
2、岑参的诗歌创作。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这些诗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三、王之涣:
  王之涣生平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今存诗绝句六首,全是精品。《登鹳鹊楼》、《凉州词》为名作。
<hr/>李 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1、李白的生平:①蜀中时期、②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謁漫游时期、③长安三年时期、④出长安再次漫游时期、⑤安史之乱时期及晚年(详见教材261页)。关于李白的身世有很多疑问,也是李白研究的热点之一
  2、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3、李白的人格: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一、李白的乐府:
古题乐府在李白手中得到了创新,一是借古题写时事,二是用古题抒己怀。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歌行的创作中,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如《出自蓟北们行》、《丁都护歌》、《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象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上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
二、李白的歌行:
李白的歌行主要有《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李白的绝句,如行云流水,语言明快,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极为明显,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等。明胡应麟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诗薮》内编卷六)。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主观色彩浓烈。主要表现为“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王世贞《艺苑卮言》)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诗情。
  2、想象奇特。李白诗歌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的基本色调,是明丽爽朗。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不已;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hr/>杜 甫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1、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社会衰败,政治混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场灾难,给唐诗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元结《箧中集》已经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迈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2、杜甫的生平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②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③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④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详见教材280页)。
  3、杜甫的思想  “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 
4、杜甫的诗歌创作  (1)杜诗的诗史性质。安史之乱带来了大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大转变。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这场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
(2)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感情,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叙事还是抒情。记叙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歌的地方。
(3)杜诗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②、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③、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④、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
⑤、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⑥、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

杜甫的律诗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
(1)首先在于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虽受字数格律的限制,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用律诗写时事如他的《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2)以律诗写组诗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多用组诗的形式。其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精品。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
杜诗的艺术风格
(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稷契本怀,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认是咏怀本意。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
(2)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二首》《绝句漫兴》九首等。
(3)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hr/>大历诗风与中唐诗歌

大历诗风
1、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到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战乱,使大历诗人的心态产生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诗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隐逸的宁静。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观田家》、《滁州西涧》为其代表作。
3、刘长卿。刘长卿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长期的抑郁寡欢,使得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瑟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尤工五言律绝,自称为“五言长城”与钱起并称“钱刘”,诗风清丽洗炼,温雅闲旷,近于王、孟一脉,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弹琴》、《送灵澈上人》等。
4、大历十才子。唐大历间(766~779)经济一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气象,其时文坛活跃着一群诗人。《新唐书·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皎然《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其钱起成就最高。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彩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意象运用,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①象征性意象;②描述性意象。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次是“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禹锡
  1、刘禹锡的生平。在中唐诗坛上,元白韩孟两派之外,刘禹锡、柳宗元二人是最有特色的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迁连州(今广东连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州刺史。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
  2、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及风格。刘禹锡的诗大多简洁明快,风情俊爽,贯穿着一股豪迈刚劲之气,如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传统悲秋情绪,颂秋赞秋,表现出诗人乐观、坚毅、豪迈的精神,无怪乎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咏史怀古之作,这类诗善用精练的史笔概括史事,议论警策,运笔苍凉,感慨深沉,韵味隽永。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
柳宗元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被贬永州十年,再贬柳州,死于谪所。这次事件对他打击很大,是他一生的转捩点。《新唐书》本传说:“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废,遂不振。”其诗大多写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内容多抒发其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寄意于山水,创造出峻洁、澄澈的境界。苏轼称其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hr/>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1、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杜甫的创作。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这对元白诗派有直接的影响。
  2、张籍、王建(时号“张王”) 、元稹等人自觉向民歌学习,写下了大量新乐府诗,都以写实见长。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主要见于《与元九书》、《秦中吟序》、《新乐府序》中。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讽谕美刺的审美作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这正是对传统的儒家诗论的继承。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功利性,使其部分诗作充满了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成为政治的工具。白居易的讽谕诗,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为其代表。在这些诗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反映了民生疾苦,实践了他的诗歌理论。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
《长恨歌》先从唐玄宗的重色写起,杨贵妃凭其“天生丽质”恃宠而骄,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也正是李杨爱情悲剧的根源。接下去作者并没去讽刺李杨的荒淫,而是极力渲染唐玄宗失去杨贵妃的痛苦伤悲和对她的无尽思念,这是诗中最感人的地方,最后又通过在仙境的杨贵妃的描写,表达出他们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样已超出帝王宫妃的范围,成为对事件男女山盟海誓、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对受天地阻隔、长恨不已的爱情悲剧的叹惋。由于诗中既有对李杨荒淫地揭示,但后半部分又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于了极大的同情,这样全诗就出现了批判与同情并存,惋惜与讽谕兼有的现象,造成了《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琵琶行》
《琵琶行》的表现手法及其双线结构。 《琵琶行》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对音乐的描写,这得力于作者一系列贴切比喻的妙用。同时作者把写声和写情完美的融合,音乐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昂,恰似琵琶女内心起伏回荡的情绪变化。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1、抒情因素的强化。 《长恨歌》和《琵琶行》与以前的叙事诗相比,事件非常的简要,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任务来结构全篇,而把重点放在抒情上,加强了诗篇的抒情因素。
2、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中唐诗人的唱和之风
中唐诗人间的唱和在贞元年间已显端倪元稹、白居易相识之后,既有酬唱制作,他们的唱和采用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的形式,并在当时广为流传,长庆到开成年间,唱和真正形成高潮,东都洛阳乃唱和重地,而白居易为核心人物。
白居易的闲适诗
1、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闲适诗意在“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的满足。
2、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其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hr/>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唐代的骈文,骈文发展到唐代,已统治文坛400多年,其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主张是:其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韩、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核心。其二,重道也重文。其三,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其四,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说和“不平则鸣”说。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1、唐初已有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的文章,已较少浮词赘典,骈体中多杂散语单句,用笔简劲,显示了文风转变的契机。
  2、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起了关键作用。
  3、李白、王维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之文”,独具特色。天宝中期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除少数作者之外,这时的散体文似乎还不具备与骈体文一争高下的实力,这一情形的改变以及文体文风改革的成功,是在韩愈、柳宗元的手中完成的。
二、韩、柳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传统;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三、韩愈的散文:
  1、论说文 《师说》等重在宣扬道统和复儒思想,少文采,但反映现实,揭露矛盾,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行文中充满强烈的情感。
  2、杂文 《杂说》等冷讽热嘲,议论犀利,短小精悍,构思精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传记、碑志 长于叙事状物,叙议相生。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有的近乎用小说笔法。
四、柳宗元的散文 
1、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腔忧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其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一、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
韩、柳之后,古文逐渐走向衰落,但小品文异军突起,大放光彩,这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小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二、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晚唐一部分文人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文卷土重来,呈现出再度复古的形貌,但其中也有佳作。其代表作家有令狐楚、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段成式等人。
<hr/>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 传 奇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盛唐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代表作家、作品有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中唐为兴盛期,传奇题材由神怪逐渐转向现实生活,艺术成就较高,代表作家、作品有陈玄祐《离魂记》、沈既济《枕中记》、陈鸿《长恨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晚唐为衰落期,作品数量有增无减,但质量下降。但另一特点是出现了大批传奇专集代表作家、作品牛僧儒《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裴铏《传奇》、杜光庭《虬髯客传》。

俗讲与变文
一、俗讲与讲经文
1、佛教的传播与我国固有的说唱艺术的结合,产生了俗讲与讲经文。
2、俗讲与讲经文的形式和内容。
二、转变与变文
1、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还有“转变”,即说唱变文。
2、变文的特点及四类题材。
3、变文对后代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的影响。
<hr/>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晚唐怀古咏史诗大增,是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杜牧的诗歌创作,有一些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的,但最出色的是其怀古咏史诗。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杜牧诗的艺术特色。 杜牧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名篇语言精炼含蓄,格调明快清丽,风格俊爽豪逸。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采,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李商隐《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道出了杜牧诗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与艳丽诗风
1、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岁孤贫,后又陷于党争之中,抑郁不得志,终年丧妻,一生之中屡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或遭际,形成了他忧郁感伤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这综合起来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李商隐的诗歌内容--①政治诗、②咏史诗、③咏怀诗、④咏物诗、⑤爱情诗--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1、中唐后期以来尤其是李贺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三种值得注意的走向:一、情爱与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
  2、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
  3、李商隐的抒情诗,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景,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词义飘渺难寻,且又与亲切可感的情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令人感到他的诗难懂,但又人人爱读。
  4、李商隐无题一类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李诗的多义性,跟独特的意象及其组合、用典等有关,更主要的,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的对象,重在对人物心境的挖掘与开拓。

凄艳浑融的风格
  1、李商隐诗将盛唐诗的壮丽转为凄艳,又将凄艳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2、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较。李诗中爱情和绮丽题材比重较多,这无异与齐梁诗有渊源关系。但齐梁诗重声色乏性情,李诗则侧重于感情的表达,刻骨铭心而又执著忠贞,其品位、境界远处齐梁诗之上。
  3、李商隐诗与阮籍诗歌的比较。李商隐诗与阮籍皆难解,但在写法上李商隐主情,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阮籍主理,以玄学观照方式入诗,借带哲理性幻设的、虚化的事写景抒情,隐约地暗示诗旨。
  4、李商隐诗与李贺诗的比较。李商隐诗受李贺诗影响,但却无李贺诗的奇诡,李商隐作诗才思绵密,既有沉郁之致,又精美妥帖。李商隐诗脱离了李贺诗的词诡调激,归于温润纯熟。
  5、李商隐诗与杜甫诗的比较。李商隐向杜甫学习,其在诗歌的浑融境界上相抵,不同的是杜甫向外,诗思在社会江山朝市盘旋,诗境与社会自然直接沟通。李商隐却向内在心灵世界,浩浩茫茫,扑朔迷离。
苦吟诗人
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他们作诗的态度是“苦吟”,几乎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其作诗的认真态度是应该肯定的,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但诗境狭窄,有佳句而无佳篇,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晚唐后期,唐王朝进入动乱阶段。文人在仕途上不仅较前更难有所作为,且常有性命之虞。环境险恶,一些人把功名看得淡了。平安闲放,终老烟霞,成为生活上的追求目标。精神上则尽量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一切淡然处之,努力保持内心的闲适、恬静。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人的诗歌,突出的表现了这种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怀。
乱离之感与时事讽谕
唐末的郑谷、罗隐、韦庄等诗人,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在他们的诗中,或反映时代的离乱,充满悲凉的气韵,如郑谷、韦庄;或讽谕时事,如罗隐。但其伤时讽世之作成就不算突出,与其极其动乱的社会情况相对照,其诗歌对社会的反映是不够的。这都基于他们对时代由失望痛苦到近于绝望的心理。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在对时代失去最后一点信心与希望的时候,诗境便再也难有大的开拓,唐诗也就自然降下了帷幕。
<hr/>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一、燕乐的兴起
  1、词的概念及与诗的区别。词原配合对隋唐以来新兴燕乐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在唐代称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曲子时就音乐而言的。词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亦称乐章、歌曲、倚声、琴趣等。
  2、词是“倚声填词”,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燕乐是中原音乐融合胡乐(主要是西域音乐)的产物。
二、词的起源
  1、词的起源跟唐代经济发展、五七言诗繁荣、燕乐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酒令著词有关。
  2、词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大多为民间词作品。其拙朴的风格,保存了早期词的原貌,同时还具有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的特征。
三、早期文人词
盛唐和中唐的一些诗人如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向民间词学习,开始了词的创作。早期文人词的特点反映的生活内容比较广阔,既有边塞风光,又有江南景色,并非只是局限在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的范围中,大多数词风格轻快活泼,语言朴素清新。这写都显示出他们受了民间词的影响,与敦煌曲子词较为接近。早期文人词多限于小令,没有长调。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一、《花间集》的编辑及其花间词派、花间词风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欧阳炯《花间集序》描述西蜀词人的创作情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无不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文艺风气下所写的词都是供歌筵酒席宴演唱,内容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词风自然缛采轻艳,绮靡温馥,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二、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精通音律,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花间集》收入其词六十六首词。温庭筠的词风并不单一,有一些境界阔大之作,也有一些较为清丽疏朗通俗明快之作,但总体上多写闺阁题材,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其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词风秾艳细腻,绵密隐约,代表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号“温李”。
三、韦庄的词
韦庄擅长写诗,其诗今存约三百余首,词与温庭筠齐名,称“温韦”,《花间集》收其词48首。韦庄的词集有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媚的风格,但又有自己的特征。他的又些词直抒胸臆,笔调清疏,清秀飘逸,与温词的秾艳相反。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一、冯延巳的词
冯延巳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其词内容虽不出花间词范围,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却能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给的启示与联想。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冯词“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
二、后主李煜的词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通晓音律,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今存词约35首左右,他的词以亡国(39岁)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不加掩饰地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近花间;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任真实情感倾泻,涕泪交流,至情至真,而较少有理性节制,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丽质天成。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后期作品而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是说后主词已不局限于娱宾佐观、男女相思,而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这也正是李煜的贡献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10-11 21:56 , Processed in 0.10189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