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回复: 1

唐诗十宗最之最佛系的唐诗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0 1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庸笔下的一灯大师出自哪句唐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到底什么意思?
一指禅到底是什么武功?
唐代人一天到晚在寺庙里做什么?
1
大家都会唱“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的曲是美国人谱的,词是中国人填的。
填词的是个文化巨人。
巨到什么程度,文学、音乐、绘画、篆刻、戏剧、佛学,无所不通,前半生是文艺天才,后半生是一代高僧,一生非常精彩。
他就是李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出家的时候,还有个日本妻子,妻子当时苦苦相劝,李叔同非要出家。
妻子又劝他去日本出家,因为日本的和尚可以结婚娶老婆,这样,两人就不必分开了。
李叔同拒绝。
为什么?李叔同不是讨厌日本,而是坚定地认为,人生是苦,只有严守戒律好好修行,才能真正得道。
他修的就是律宗,是最讲究清规戒律的佛教宗派。
律宗严格到什么地步?
李叔同有个弟子,叫秒莲法师,出生于1922年,九岁出家,二十岁受戒,1949年开始,妙莲法师闭关修持二十年,他的修持分阶段,一般来说,九十天为一个周期,九十天里,他不坐不卧,二十四小时中都在念佛、绕佛或拜佛,没有间断,每天除一次中餐外,不吃任何东西。
秒莲法师八十六岁圆寂,香港的刘德华是他的忠实信徒。
和律宗的苦行不同,还有一个门派叫禅宗。
禅宗不讲究严守戒律,而讲究慧根佛性。
就像鲁智深:“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只爱杀人放火的人,也充满了佛性,双手沾满鲜血的谢逊,顿悟出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说的都是禅宗思想。
还有那句著名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手,惠能是文盲,连字都不识,却能悟得大道,这恐怕只有在禅宗里才能实现,现在要是不识字,别说成佛悟道,职高都考不上。
正是因为禅宗,才有了现在的佛系,在就是不在,吃就是不吃,不好就是好,不去就是去。
在很多人眼里,禅宗俨然成了文字游戏。
其实,禅宗就讲究顿悟,活着活着,一念之间,灵光突现,佛性顿生,你就是佛了。
所谓的机锋禅意,其实都是顿悟的契机。
南北朝和唐朝,佛教都很兴盛,以至于到后来,僧人占了大量资源,唐武宗不得不搞了个会昌灭佛,但不管怎样,唐代佛学兴盛,佛系的诗歌非常多。
2
大家都知道有门少林功夫叫一指禅,其实,一指禅并不是武功,而是个佛学故事。
故事有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
有人晚上求宿,房子主人让他说出一句有哲理的话,说不出来就不让住宿,这人想了半天想不出,掉头回去,路上遇见一高僧,说了这件事,高僧朝着天空竖起一根手指,这人立即顿悟。
版本之二:
同样是上次那个高僧,座下有个弟子说自己懂得了佛法,高僧问他什么是佛法,弟子竖起一根手指,高僧菜刀一挥,砍掉了弟子的手指,再问什么是佛法,弟子还想竖起手指,却发现手指已经不在了,立即顿悟。
版本一里面,竖起的手指代表万事万物,万宗归一,充满禅意。
版本二里面,被砍掉的手指代表空无,世间万物归于空无,也充满禅意。
当然,我们不知道那个弟子有没有流血过多而死去,如果死了,这禅意就变成犯罪了,很不好。
一指是禅意,一加上其他也是禅意,比如一灯。
看过金庸的都知道,里面有个一灯大师,武功很强,佛法造诣也很深。
有一首唐诗就写到了“一灯”这个意象:“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是诗人钱起给一名日本僧人送行的诗,里面的“随缘”、“法舟”、“梵声”等,都是佛家用语,意思不难理解。
最能让人顿悟的是最后两句,大意是:最可爱的是那舟船上的一盏孤灯,有它的影子在,千里万里,眼睛里都是光明。
禅意很深,灯是象征,眼睛和光明也是象征,只要心中有佛性在,哪怕它很小、很微弱,也能照亮一生,让你一辈子普照在佛法的光明之中。
钱起29岁中进士,一辈子比较顺风顺水,虽然和杜甫几乎生活在同一年代,但他个性恬淡,和社会黑暗之面保持距离,笔下的诗歌大都是酬唱应答之作,主题当然不会有杜甫的惊天动地,却也自有一番风味。
钱起的诗具有禅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当年的成名作就以“空灵”闻名,最后四句大家都很熟悉:“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真正的哀而不伤,似乎有淡淡的惆怅,却没有一丝抑郁,更多的,是复杂而绵长的情思,说不清道不明,这种感觉最好。
最佛系的唐诗第五名: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3
《全唐诗》共有近五万首,作者两千多人。
而我们一般人熟知的作者,绝不会超过一百个。
也就是说,大部分唐代诗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百分百的跨越千年的陌生人。
怪只怪唐诗太多,诗人太多,我们读不过来。
其中就有很多“小”诗人,跟一些极为有名的诗人是好朋友,他们自己的诗歌写得也不差,奇怪的是,就是没有火起来。
就像有些演员演了一辈子戏,从来不是明星,最后老了,被人尊称一声老戏骨,内心其实很心酸。
比如张谓,和李白、怀素的关系都不错,自己却不是一流诗人,《全唐诗》也就收录一卷,名句只有十四个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再比如储光羲,和杜甫关系很好,晚年还和杜甫一样,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虏,他的仕途也和杜甫相似,很不顺利,也写过很不错的诗,比如“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可他的文学地位,和杜甫差太远。
有个人叫熊孺登,和刘禹锡、白居易关系很好,大家经常互相赠送诗文。
白居易当年送过一首给熊孺登:“靖安院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气最粗。莫问别来多少苦,低头看取白髭须。”
刘禹锡也送过诗歌给熊孺登,诗歌很长,其中有两句:“绮筵陪一笑,兰室袭馀芳,风水忽异势,江湖遂相忘。”
可以看出,白居易、刘禹锡和熊孺登很有惺惺相惜之感,不过,他们最终的文学地位却相距甚远。
熊孺登写的诗不少,流传下来却只有一卷,可惜不像张若虚,人家流传下来就一首,却独占鳌头。
熊孺登有一首诗《送僧归山》:“云身自在山山去,何处灵山不是归。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
这首诗佛性在哪?
雪花飞满水田衣,片片雪花的飞满,可以看作一种圆融,一种完满,和前面的人归深山结合,就有了深深的禅意。
水田,也是极具佛性的事物,唐朝的布袋和尚就有一句佛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在水田插秧的时候,一低头就看见了天空,天在水中的倒影,就像人心中隐藏的佛性,只要开悟,人人都是佛。
佛家说,人生在世,就像在一片荆棘之中,心不动,身就不伤,心有所悟,才能得脱。
雪花飞满水田衣,只要心明如镜,人人心里都有飘飞的白雪。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其实就是禅宗思想,禅宗认为,所有一切的源头在与自己的内心,内心明净了,世界就明净了,谁的内心没有尘埃,谁就是佛。
“云身自在山山去,何处灵山不是归。”心中有佛了,哪里不是归?
最佛系的唐诗第四名: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
4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国内有军阀,国外有虎视眈眈最终踏破国门的倭寇,在我们印象中,这时候的中国青年,一定全部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出自己的爱国力量。
其实不然,在北京上海,就有一群青年,他们对国家大事不管不问,一天到晚躲在剧场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若干年后,他们都成了行业的精英。
他们就是中国第一、二代电影导演,如蔡楚生、费穆、史东山等人。
他们不是不爱国,也不是不关心社会,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价值。
唐代有八年安史之乱,战争期间,国家破败,民不聊生,杜甫就以自己的诗歌真实记录了这段历程。
不过,还有这么一个人,他也经历了战争,也和杜甫一样,被叛军俘虏,不同的是,他被迫当了伪官,有点类似于当年伪满洲国的官员。
此人就是诗佛王维,战争结束后,王维没有受到太多牵连,晚年活得也不错。
和杜甫相比,杜甫写作“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时候,王维写下“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这是何等的差别。
但不能怪王维,人各有志,这世上不可能人人都去当杜甫,都去当文天祥,都去当岳飞,总要有人读书念佛,参禅悟道。
王维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一首诗《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有人说,这首诗不就是写景的吗?
确实是写景,但要注意,王维是佛教徒,佛学禅意,往往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出来,在佛学家眼里,很多景物都是具有深深禅意的。
在溪水穿流的秋日山中,一个人独行,看着似有似无的雨,感受着那一抹空灵的翠绿湿润自己的衣服。
禅意,讲究的就是在似有似无之中的寻找,在空无和灵动之中的感悟,这首诗的后两句深得其味。
世间万物,不就像山路的雨和翠绿,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你的衣服已经沾染了色彩,仿佛被湿润了,雨和空翠,就是冥冥中点化心灵的道具。
在古诗中,关于沾衣和湿衣的句子很多,比如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又如齐己的“空碧无云露湿衣”,再如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每一句都充满禅意。
有个叫乔基姆的老外就认为,禅宗经常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机会,作为顿悟的突破口,而事实证明,的确有很多现实的物品或场景,给了人开悟成佛的契机。
美国人都有这思想了,何况我们唐代人?
最佛系的唐诗第三名: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5
平行世界、多重宇宙、上帝创造人类的记忆,外星人放养人类……
这些都是现在很流行的思想观念,以目前的科学水平,很难鉴定其真假。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的思想竟然和现代息息相通。
他曾经说过好几个极具物理学和哲学意义的段子。
庄子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能把几十年的时间说成是一瞬间,这简直就是站在宇宙的立场说的。
庄子又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把木棰,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不会完。这就是数学里面的极限概念,古希腊阿基琉斯与乌龟的哲学故事,与此异曲同工。
难怪,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如此推崇庄子,还把庄子的哲学写进自己书里。
庄子还说过一句最高深的话:“我做梦梦到蝴蝶,现在醒来了,可是,到底我是人还是蝴蝶,到底是我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我,我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梦中?谁能给我证明?”
太深奥了,太拗口了,太绕口令了,建议说相声的要练习这句话,不过,这问题没有答案。
由此出发,得出一个很流行的思想:人生如梦。
苏东坡就说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唐代有很多著名的禅师,比如玄奘禅师,法明禅师等。
有个鸟巢禅师,写过一首偈子:“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有个流行词:浮生。
清朝的沈复有本书就叫《浮生六记》,“浮生”一词,最早也是庄子这位物理学家说的,原话是“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思是:人活着就像在水面上漂浮,死了就像休息。
这八个字的水平,足以秒杀所有哲学、佛学。
浮生和梦结合起来,禅意十足,还是那个老问题,你现在到底是清醒的还是在做梦?谁能证明?
李白说:“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白居易说:“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李涉说:“偷得浮生半日闲。”
浮生变化,每个人都身在其中,虽然平时忙忙碌碌,把这事给忘记了。
最佛系的唐诗第二名: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6
曾经有个小和尚,他来到寺庙参禅学佛。
学习多日,似乎进步不大,有一天,他独坐在寺庙门外,冥思苦想。
师傅趁他不注意,把庙门轻轻关上。
小和尚没发觉,直到天色变暗,转身敲门,无人应答。
小和尚急了,再敲,依然无人应答。
天终于完全黑了,没有灯火,没有月光,什么也看不见。
小和尚揉着眼睛,连手指都看不到了,他非常害怕,使劲敲门。
门终于开了,老师傅出来,问:“外面怎么样了?”
“天黑了。”小和尚回答。
“还能看到什么吗?”
小和尚摇头:“什么也看不到。”
“你害怕吗?”
小和尚点头。
“为什么?”
“因为太黑了,什么也没有。”
老师傅微笑道:“什么也没有吗?田野、山川、树木,草地,它们不是还在那里吗?只是你暂时看不见。”
小和尚一拍脑门,突然醒悟了。
还有个故事,说是一个年轻人向老禅师学佛问道。
年轻人问了很多问题,老禅师却一字不答,起身倒茶。
杯子很快满了,老禅师却依然往下倒,水溢了出来,满桌都是。
年轻人急忙嚷道:“好了好了,太满了!”
老禅师放下茶壶。
年轻人继续问一堆问题,老禅师不答。
年轻人终于急了,最后问道:“师傅,所有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老禅师指了指杯子:“你的问题太多了,就像这杯子,装得太满,还怎么往里面添加东西呢?先倒空吧。”
年轻人看着杯子,一拍脑门,心有所悟。
这两个故事里,小和尚面前的所有景物都存在,只是天黑了,他看不见,就像佛性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只是我们被蒙蔽了看不见,年轻人的头脑充斥了太多世俗之见,没有给真正的佛性留下空间,一旦年轻人清空了心灵,禅意自然会浮现。
这就是佛学里面“有”和“无”的关系,很玄妙,很空灵,也很实在,很透彻。
有一句唐诗,短短十个字,就在“有”和“无”之中徘徊,像一道悠远的灵光,空明清澈,充满禅意。
这还是诗佛王维写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歌写于758年,王维已经五十七岁了,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吃斋念佛,看破红尘,早已没有了政治志向,每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在诗与画中流连。
这两句诗人人皆知,它的妙处就在于暗示了一种有限无限、有穷无尽的禅意。
水没了,云又升起,可是,水真的没了吗?万事万物,真的有尽头吗?
升起的云,难道不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吗?
世间万物,真的有生死吗?有终结吗?
不管有没有答案,我们依然在“行”,行累了就“坐”,就在这缓步中,佛性也像云和水一样悄然浮现在心头。
一行一坐,刚好对应着行禅和坐禅,一水一云,恰好映衬着天地的转换轮回。
我们说过,王维和杜甫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王维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国家,他关心着比现实更高远的事物。
心中有禅,心外无物,心即是世界,心便是永恒。
最佛系的唐诗第一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就反复强调:“一切法皆由心生。”这里面的心,是指绝对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宇宙之心。
有个坦山禅师,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为了帮助一个妇女过河,把她抱了过去。另一和尚质问禅师犯戒,坦山禅师说:“我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还放不下?”
意思很明了:心里面放下了,就是真的放下。
禅宗很玄妙,很动人,很有趣,唐代诗人因为生活坎坷,内心痛苦,除杜甫少数人外,几乎都对禅宗有所研究,甚至沉迷。佛系,现在可能只是个玩笑,不过在以前,在很多人心里,依然是神圣的。
不夸张地说,佛系精神给了唐诗生命,正因为佛性的光芒,唐诗的悲伤、离别、思念、孤独、困苦,都变得无比优雅。
最佛系的唐诗第一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9-20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两首诗,问好祝福!

《读偈子有感》
菩提本是树,
明镜亦为台。
心自心门外,
处处惹尘埃。

注:神秀大师偈子的境界类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五祖慧能偈子的境界类似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首诗是想表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
只是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很好地体现禅意。

第二首:

《秋色吟》

秋色应两分,一半是我心。

谁与共绸缪,终究冷孤魂。

瑶池化白露,缥缈转无垠。

苍穹辰寥落,鹧鸪啼红云。

浮屠灵山秀,伽蓝钟声闻。

绝顶苦登临,我在秋上吟。

前程任野望,路阔凭胸襟。

荻草爱秋早,枫叶恋秋深。

萧萧古尘道,瑟瑟雨中痕。

淅淅林烟霭,沥沥风上纹。

江天去鸿雁,残阳倚黄昏。

羁旅思遥夜,乡梦月叩门。

人生何归宿,我在秋上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10-11 21:56 , Processed in 0.1561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