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回复: 2

烟台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专业课参考书介绍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18 18: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上岸,非常开心,之前备考有很多前辈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我就像自己考上之后也分享一些东西,希望能帮助到后来人。
选择学校是考研能否成功的重要一个环节,多花一些时间,哪怕几个星期都不为过。我当时因为跨考足足纠结了半个月,才决定下来。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喜好和未来工作的大致方向,结合自身的实力,选择专业和学校。其中,内容比较复杂,建议多听听老师、前辈的建议,慎重选择。每个人情况不同,我就不细说。关于心态,我想说的是,时刻相信自己,在其他条件合理的情况下,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不要去盲目的攀比,毕竟这是你的人生。研友的话,能找到积极上进的一起学习最好,如果不能,千万不要硬拉着别人一起,真的会十分影响学习状态。总之,希望大家记住:相信自己;学习质量比学习时间、进度更重要。
参考书目

(724)汉语言文学基础
《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年;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 年;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5—201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
《李凡文学1000题》李凡文学教研组(第七版)
(824)评论写作
写作类的参考书不太多,我当时用了两本,《李凡文学评论与写作实战批改100篇》,《李凡文学评论与写作讲义》,然后有空再听听相关课程,暑假后再多做一些写作练习,基本也就差不多了,写作其实就是理论+方法+练笔。
文学理论

这部分涉及的理论比较多,真题大多数来源于书上的小标题,所以书一定要看仔细。把各章节的笔记做好。文学理论的题不可能自己乱答,理论都是有出处的,近年的题也涉及了西方文论的一些知识,所以大家也应该引起重视。背书过程同样也要形成自己的框架。
谈谈答题方法,首先也应该像答名词解释一样,把题目的相关概念解释清楚。其次点明出处,再是答题并不一定局限于书上的知识,想一想古今中外的影响,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答题。答题的时候也要举例子,具体的作家作品,这样自己的论述才更加生动,老师给分也高。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语言类复习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要比文学综合投入的时间要多,开始的时间也应该更早。无论是语音、词汇、文字还是语法都是一个慢工,需要慢慢理解,细细领悟。更为关键的是语言学的知识不如文学类知识那么集中、那么有线索,而是相当琐碎、相当凌乱,更费精力。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将理论和例子相结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知识点其实并不多,很多理论也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最重要的是例子,比如古汉语的古今字、异体字这些理论相当简单,但是例子才是支撑这个理论的根本。很多试题当中很多也是以例子提问,复试老师也很喜欢问具体的例子。因此课本当中的举例尤其是代表性例子一定要记住。
(2)将课文和练习相结合。在读完课文之后,要适当的做一些练习来巩固,既要做完指定教材的练习,还要做一些相关教材的练习来深入消化理论。既要动脑,又要动手。也可以通过网上下载一些习题来检测自己对语言规律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3)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相结合。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没必要学习古代汉语这些老古董、旧纸堆里面的东西。但是我们的语言是有源头、有根的,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由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些当中很多都可以发现古代汉语的影子,因此需要全面把握、整体了解。需要值得一提的就是繁体字的认识,学习古汉语最关键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繁简字的转化能力。所有古籍、古迹、古文都是用繁体字书写的,掌握繁体字的认识、书写及汉字简化方法以及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最为重要。我觉得识读繁简字的最好方法勤查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只要碰到认识的就去查,查多了、记多了自然就会了。
现当代文学方面

1.宏微观的框架梳理

现当代文学我是先按照时间、文体,纵向横向梳理了一边课本(主要是框架式,让自己有个底),然后再把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解、简答,论述整理到笔记中,再结合上课时李凡老师强调的重点,复习内容就很清晰了。
现代文学中港澳文学几乎没考过,当代的散文、戏剧(曹禺除外)也很少考,应多关注小说、文学思潮(复试时也以此为重点),鲁讯、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等几位文学大师可以整理成专题背诵,我没来得及自己整理,后期就用了《李凡文学笔记》+《李凡文学1000题》(一定要仔仔细细的过完一遍真题和课本,然后再去选择)。
现当代零散的名词解释比较多,为了让自己不搞混,都是记关键字,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表述出来,就比如创造社,就记住时间,地点,地位,主张及特色,代表人物作品及刊物,影响。所有的名解都按照这几个角度记,化繁为简(内容逻辑之间可以编段子,也可以参考李凡老师在课上讲的文学记忆宫殿,非常有意思)。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如何阅读才有意义

再说说作品阅读的事情,我觉得至少对现当代作家来说,要读完他们大部分的作品,这样才足够厚重,相比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要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比如其中的一道题:萧红的儿童视角,如果你没有看过《小城三月》,只答《呼兰河传》就显得略有点单薄,还是那句话,厚积薄发,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时相辅相成的,一定要在有大量作品的阅读量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我觉得作品阅读最好从一个作家开始,读他的全集,那样感受会更深一些。也不必特意找大段时间,复习累了,吃饭时间,泡脚睡前,读一读书就挺好的,考研那一年我把莫言余华苏童毕飞宇张炜汪曾祺这些作家的全集过了一遍,信心百倍地压了一百道题,结果大题一个没考……哈哈哈哈,想起来也觉得很搞笑,但是给了我足够的精神养料和文学底蕴,考研出题毕竟是一种不可抗力,我们要做的就是琢磨课本,琢磨书目,琢磨真题,琢磨所有有用的相关材料,推进已知的一切,来对抗不可知的那些。
3.答题的经验技巧

考试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普通的问题切入,给考官展现出自己胸腹的万丈丘壑,大千世界。输出不仅要质量兼备,密度高浓,更要在规定时间内,要以良好的书写面貌展现。
具体到答题原则,推荐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这是基于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采取的方法。
即观点加例证,各个观点之间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最好是能够层层递进,最终收束,有头有尾。
观点可以来自教材或者学者的专著,也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的观点,关键在于运用恰当独道鲜活的文学实例来说明你的观点。比如今年当代考到新中国成立文学变化,我就举到沈从文建国前和建国后与张兆和通信内容的前后变化(来自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来体现作家心态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揭示他们既忧虑于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又愿意接受改造为人民服务,在接受改造时事实上并不能做到彻底替换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而努力寻找规定性的文学道路与自己的文学理念妥协平衡点的困局。
包含在原著文本里的例子就是最妙最独道的例子,所以阅读作品是第一位的。
观点之间要注意,彼此的角度不要重复,答题时间有限,要在少的篇幅内体现出最大的知识背景,如果自己给自己把角度限制死,无异于自废武功。
古代文学部分

关于参考书的问题及建议
1.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

关于咱们学校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问题,我还要特别特别特别强调的是,参考书真心不要太多!!!!
千万不要贪多,记住,参考书,一本或一种,足矣。
在这里,给大家一个血的教训,作品选,可以不用都看!后期你就会发现,你不仅浪费时间,还没有记住!我花了三个月时间去努力读作品选,以期望文学视野能更开阔一些,但是,没什么用!!!
就以古代文学这门课为例子,它就非常巧妙的遵循了“八二定律”,也即书本知识占八成,理解或文笔或思考能力占了二十,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好多人觉得书我我都背诵的差不多,可分数却不理想,考研难道只招背书匠吗?当然不是,所以大家最后涉及到分析题时候,前面尽可能多的去罗列作品和文学意义,然后最后加上自己的看法(最好是书上没有,通过读书你自己领会到的,哪怕领会到的不多,至少证明你用心去读书了,这就给了阅卷老师一个积极信号:这个学生做过思考。)
2.细致入微、细节取胜

现在有个趋势愈加明显,那就是:古代文学史命题思路越来越灵活,范围越来越宽,尤其最后的压轴题,基本上没有直接答案。
何为“灵活”,主要是含义有二,一是从时空角度而言,前后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掌握的知识点较为全面,且视野不能单一。比如,之前的的一道题目: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把两个时代背景下的伟大词手放在一起论述,很多同学答题时候只说东坡词的特点,再说稼轩词的特点,然后再比较。可是大家忘记了一点,这句话是谁说的,是王国维说的,他是在什么时空背景下做出论述的?这是王国维的个人经验还是同时代的普遍论述?显然王国维的角度,很多人没有回答。这就是时空角度,所以视野一定要全面。
二是细微处见风神,基本上每年都会考察一个文学史上相对而言不是特别注明的知识点。就比如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朱彝尊的《桂殿秋》等等,往往作者或者作品本身的知名度不是特别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候,不要放弃每一个细小角落。也就是,千万不要带着“猜重点”的心态去读书,否则考场你绝对会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
而所谓细节,还体现在,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角度,就比如“从叙事结构角度,简述《三国演义》结构的特色”,叙事角度,从绝对意义上而言,文学性并不是很大,可它依然出了题,那如果不知道叙事结构的特点,将无从下笔,这个时候,适当提前背诵一套固定的文学术语和答题惯例,是相当重要的,比如,叙述结构,我怎么回答,美学意义,我怎么回答,人物塑造,我怎么回答,后世影响,我怎么回答,等等。
所以,文学,这两个字,重量的确等同于全宇宙。
3.文论比重上升

关于文论,打开古代文学考研试卷,迎面而来的就是名词解释题,“浩然正气”、“文以载道”、“知人论世”:“格物致知”等等,这两年的比重明显是上升的,而且常常论述题中也涉及到文论,如,简述李贽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关于文论部分,教材上是没有的,大家可以看看李凡老师的文论课程和相关文论总结。
4.学会多角度、深层次思考

大家看一下这个题目,就比如《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题,如果不指定参考书的书,是不是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理解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会得分?
我从古代文学角度可以,我从文论角度可以,我从文献学角度可以,我从美学角度可以,我从文学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可以,我甚至可以从语言学出发研究它的语言学流变,凡此种种,都可以(实际上大家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不指定参考书后,古代文学方向的初试第一名从375左右,一下涨到了395加甚至400加),这就恰恰说明了,老师们阅卷不拘一格,真正有水平的学生也会行云流水,笔下如有神助。
这种读书思辨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平时要多练习,可以多看看李凡老师朋友圈的日常总结和作业,当然《李凡文学1000题》是肯定要做的。
5.真题及期末试题的详细利用方法

真题和期末试题真心太重要了,研读方法异常关键。
复习真题的时候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时间有限,加上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对真题做出分析,就直接用的李凡老师的《李凡文学真题解析》,总结的非常到位,每一年的真题解析都上万字,全部真题解析几十万字,完全就是一本学术著作,所有的难点、考点、知识点、易错点、都有详细整理,并对考试趋势做出预测,像今年的好几个考点(宋词类)在李凡文学1000题中,都有原题复现。
研究真题,一定要带答案,否则相当于白看,一定要带规律分析,带题型总结,带重难点归纳,带相关知识点分析,因为真题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我们自己很难看出真题会让教材的关联,也可以借鉴李凡老师的“知识点换元法”,即把真题散落的知识点还原到教材的章节中,更方便抓住重难点.
评论写作

从应试的角度说,文学评论写作就是运用文学理论观点、结合文学史去对考场上指定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去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这种写作和普通的鉴赏文章或者小时候老师布置的读后感不同。
叙事学并不是万能模板
叙述学或叙事学(国内学者在混用,实际指向一样,个人建议用叙述学)。属于形式论,形式论的好处在于可以将文本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而不需要太多考虑文本外因素,如作者,社会环境等。
形式论的好处就是客观,弊端也恰恰在于其封闭性,这个大家在学习俄国形式主义时会逐渐懂。
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为某些不懂写作的人那里听到推荐胡亚敏《叙事学》,如获至宝,觉得吃透这本书,就可以完全无忧!
理论上来讲,是的!当你系统掌握形式论后,对象文本至少是可以得到形式上的客观分析的。
但对于本科大三大四才开始接触,最后能做到的就是粗浅地掌握几个概念,然后套用,试图制造自己懂形式论的幻觉,但不可能蒙混过关
自以为在文本分析中用了什么“视角”“第×人称叙述”“叙述时间”就是形式论高手,实际上,在我眼中看到的都是皮毛,更何况是阅卷老师。
下面在内容的把控方面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建议,分别是:客观性、明确性、理论性。
第一点,客观性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不要在文章中带入个人的主观情感,更不要以一种感性的口吻去展开评论。文学评论需要我们用一种中性或者说公平的口吻、从写作技巧、文章思想等等这种相对客观的方面去展开。
它讲究的是评论者对作品“术”方面的探讨,而不是文学消费者个人“情”方面的表达。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文学评论是可以从思想入手的,但这里的思想指的是作者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而不是我们作为读者读完作品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思想。
第二点,明确性
一篇高水准的文学评论一定是观点清晰且具体的,而不是广泛、空洞的。考场上在通读完作品后,我们更提倡的做法是:
1.先根据体裁去确定评论角度
如果是一篇小说,我们会先考虑 视角的转换、人物塑造、故事情节;
而如果是诗歌 我们则会先考虑 意象 语言 是否符合三美原则等等;
如果是散文 那我们可以考虑的是作品的情感、是否有矛盾等等。
总之 先从大方向上去确定评论角度。
第三点,理论性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学理论观点应用在文学评论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观点运用到评论中呢?
我们可以结合《红楼梦》和鲁迅的《故乡》来分析一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两部作品的叙述视角,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叙述视角的运用上是不一样的:
《故乡》通篇下来都是以主人公“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全文展现的内容都是“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读者对于“我”视线范围以外的事情无从得知,这种视角对应的就是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叙述视角。(鲁迅有很多作品比如《伤逝》《范爱农》等等都是以这种视角来展开的。)
我们再看《红楼梦》:通篇下来则是以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展开的,作者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去展开叙述,读者通过作品可以了解所有人物的所有事情,这种视角对应的就是零聚焦叙述视角。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等应用的都是这种叙述视角。
如果我们可以在考场上把这种专业的理论观点应用在我们的评论文章里,指出我们所评论的作品中应用到的视角或者视角产生的转换,去探讨作者这样安排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在理论性方面就不难达标了。只要别套错理论、行文结构清晰,考场上的得分相应地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就先跟大家说到这吧,大家有问题也随时可以问我,烟台大学总体还是比较好考的,大家只要能坚持下来基本就没太大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18 18: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姐的李凡文学1000题是在哪买的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18 19: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儒贤斋 这个号就是李凡老师官方认证的,看他的个人简介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123-45678
售后咨询热线
010-12345678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Fun

GMT+8, 2025-10-12 06:58 , Processed in 0.0951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